耕地资源利用须平衡生产和生态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有着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和抓手。
长期以来,人们过分关注耕地资源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耕地的其他功能。笔者认为,耕地资源兼具生产、生态和社会三种功能。其中,生产功能是指耕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燃料等。生态功能是指耕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系统服务。社会功能是指耕地资源可以提供文化传承、休闲娱乐等空间。耕地资源的生态安全受自然、经济、社会等复合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对耕地资源的影响体现在耕地所处的位置和范围存在空间差异性,从而导致耕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禀赋差异。经济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决定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利用模式,从而对耕地资源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多元化,例如,人口的快速增长需要更多的粮食和空间,从而对耕地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化肥和农药等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粮食产量,一方面其过度使用也导致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必须平衡好生产和生态“两个支撑”,综合考虑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努力构建优质农田生态系统。
首先,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环境承载力、发展潜力等,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科学合理确定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工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等,保障耕地资源的空间优势。同时,要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为耕地资源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其次,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下,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然趋势。坚持绿色发展,归根结底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彻底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摒弃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建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要倡导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强化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能够减轻资源环境压力,为打造优质农田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最后,要多措并举,打造优质农田生态系统。在已有优势空间、良好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打造优质农田生态系统。
首先,要合理布局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建立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复合循环生态体系。综合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考虑农田生物群的季节分布特点,按人类需求实行复种、套作或轮作;水平方向上,考虑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实行间作、套种;垂直方向上,考虑农田自然环境的垂直变化,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以及种养结合的立体种养方式。
其次,要坚持绿色生产。2015年,原农业部提出通过“一控、两减、三基本”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中,“一控”是水量和水质的控制,“两减”是化肥减量和农药减量,“三基本”就是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膜基本循环利用。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有利于加强农田污染防治,推动形成绿色、可持续、可循环的生产模式。实现农田绿色生产,关键要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以农田绿色生产为重点的技术攻关,围绕高效用水、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并加强成果转化应用。
再次,要强化农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原国土资源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对耕地休养生息、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进行了具体规划。其中,关于耕地休养生息,指出要因地制宜,采取“养”“退”“休”“轮”“控”综合措施,试点先行,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之路,稳步实现从片面追求产出向“用养结合、永续利用”转变,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农田生态系统的高产、优质、高效,需要有计划地休养生息,需要各级政府和农业管理技术部门及时指导农民科学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把用田和养田结合起来,帮助农民建立农田轮作休耕制度。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平衡好生产和生态“两个支撑”,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打造优质农田生态系统,建立耕地生产布局、生产方式与资源环境相匹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资源双赢双利。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
(编辑:逍遥客)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