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市创新“全面、立体、多元”机制 力促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近年来,昌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落实省市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创新“全面、立体、多元”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综合治理,蹚出了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率、PM2.5等指标常年稳居潍坊前列,万元GDP能耗强度近三年累计下降19.8%。今年,潍河流域及入海口水生态修复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成功入选国家项目库,昌邑经济开发区下营化工产业园创建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一、创新管理服务机制,提高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精准管理和服务引导机制,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提质、落后产能淘汰和新兴产业布局。一是完善支柱产业赋能机制。坚持环境倒逼、绿色崛起,优选现代精细化工、海洋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链,持续完善数字化改造、“亩均效益”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机制,不断提升产业链绿色发展竞争力。如,节能评估审查方面,探索实行“全面审查+专业审查”模式,由审批、发改、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在对新投资项目能效水平、用能情况、节能措施等进行全面审查的基础上,聘请国内“碳捕集和碳转化”技术领先的康鹏博士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专业审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技术路线优化、工艺设备选用等方面指导建议,先后帮助天宇药业、德澳化工等101家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本增效5.7亿元。二是创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持刀刃向内、敢于出清,围绕化工、铸造、印染、热电等重点行业,通过改造提升、回收流转、关停淘汰等多种方式,处置“僵尸企业”17家,关停“散乱污”小企业210家,盘活低效工业用地2520余亩。同时,探索利用差别性电价、水价等资源型产品的杠杆作用和环境保护税等“绿色税制”的调节作用,双向激励企业自主淘汰内部落后产能,促使华晨纺织、浩信集团等232家企业加快技术设备更新。三是建立绿色转型推进机制。着眼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科学规划产业布局,依托投资36亿元的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验示范,打造了全国首个海上“风电、光伏、牧场”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00万千瓦,年发绿电18亿度。在农村积极推广清洁取暖新模式,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产品空气源热泵技术,实现零污染和低碳排放,技术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已销售50余万台,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
二、创新循环发展机制,转变废旧资源利用方式。牢固树立循环发展理念,积极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用循环经济垒起“金山银山”、守护“绿水青山”。一是完善农业绿色循环机制。创新种养结合循环、生态果园循环、水产养殖循环、林地立体经营循环、设施农业循环、有机农业循环六大模式,着力打造三产联动的复合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如,在种养结合循环方面,引导青阜农业综合体项目在年产3.4万吨“牧草之王”苜蓿基础上,引进乌拉圭海福特肉牛、新西兰荷斯坦奶牛等特优品种,探索建立“牧草规模化种植—饲料存储—肉牛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有机种植”一体化农牧循环生态链,实现牧草就近就地利用,牛场粪污作为有机肥料,既减少环境污染,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构建工业固废回收利用体系。根据机械制造、纺织印染、盐化工等产业发展特点,探索铸造废砂、粉煤灰、炉渣、印染污泥、碱渣等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精细管理、无害处理、资源利用”新模式,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如,围绕破解昌邑经济开发区化工类企业聚集带来的固废处置难题,引进深圳东江环保集团,建设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焚烧+物化”技术,年可有效处理固废10万吨,并“变废为宝”生产免烧砖、路基材料、防火涂层、保温材料等5.7万吨。三是探索乡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针对乡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在全省首创“集中收集、集中储运、集中处理、集中利用”全链条、智慧化污水处理模式,将镇村排放的生活污水净化至再生水标准,循环回用农灌和景观补水,真正做到生活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前,该经验已输出到全国100多个县(市),创新做法入选全省生态环保典型案例。
三、创新综合治理机制,系统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一是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坚持生态环保预防、管控、治理一体化推进,健全以责任清单为基础,以目标责任制、情况预警制、定量考核制、问题销号制、监督问责制为内容的“1+5”机制,形成从责任分工到考核问责的闭环工作链条。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委员会领导推进、镇街区和市直部门齐抓共管、691个环保网格综合监管、3000多家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大环保”机制。二是完善智慧监测机制。为解决化工园区废气、废水等污染物排放监管难、跟踪处置难的问题,创新“互联网+环保”监管机制,构建以环保“智慧大脑”为中枢,以企业用电量智能监测、园区定点智能监测、机动车遥感监测等若干平台为支撑的“1+N”智慧环保体系,设立实时监测感知点位2000多个,全面消除监管盲区,有效构筑环境监管智能防线。三是探索科技支撑机制。与中科院朱永官院士团队合作,以政产学研紧密结合方式,建设全国首家土壤医院,利用生物或生态的方法修复全市污染土壤1.3万亩。创新由第三方机构提供环境问题诊断、系统方案设计、环境治理实施等综合服务的“环保管家”新模式,聘请20多名专家组成专业团队,在涉污染企业较密集的下营、龙池、围子等工业园区开展试点服务,通过“看环评、核现场、检排污、找问题、查隐患、开良方、常督办”一站式环保咨询和托管服务,帮助300多家企业解决“不会治污”“治不好污”问题,有效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原文链接:http://sthj.shandong.gov.cn/dtxx/dsdt/202411/t20241122_477321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