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擘画发展蓝图
近年来,马鞍山市锚定新发展定位,科学编制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全面深化林长制改革,科学推进国土绿化,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全市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持续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擘画城市发展蓝图
积极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各类规划衔接,实现精细化空间治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今年3月获省政府批复同意,规划以三条控制线为刚性约束条件,严格保护以长江生态走廊及周边大型山林为自然本底的重要生态空间,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等级,促进市县协调发展,中心城区构建“一核、三心、三客厅”的城市中心体系,推进社区生活圈建设,系统布局公共开敞空间,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合理安排生态空间。坚持山水资源应保尽保,空间管控还绿于民,充分利用全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地理条件,在规划中保护自然生态,绘制我市现状山水资源家底图册,加强各类型、各区域生态空间联系,形成“山水江城”融于一体的城市空间特色。在详细规划中增绿、补绿、连绿,利用闲置低效 “边角地”,“见缝插针”式布局口袋公园,围绕山体水系优先布置公共建筑,并尽可能沿山体水系增加城市支路,建设用地加大退让,做好空间预控,不断拓展居民身边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加强规划源头管理,坚持按规划布项目,构建“总体-片区-街坊”三级城市设计体系,严格落实天际线、建筑色彩、夜景亮化等管控要求,在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强化三维空间研究,实行“无城市设计不出让”,建立城市设计-土地出让-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机制,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规划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市资规委员会议事规则,县区、重要乡镇规划、重要项目选址等均提级至市级审议,统筹全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四年来,马鞍山市积极推动林长制改革向纵深发展,首发基层林长巡林“六步法”典型经验。首创林地报批“五个一”工作法,在全省率先实现用林用地融合保障。探索建立了“碳汇+生态司法”新模式。首笔集体林权抵押贷款落地。
利用融入长三角桥头堡的区位优势,首提跨区域联管联建、联防联控机制,宁马携手打造皖苏毗邻区域林长制改革示范区。持续开展“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立青年林、巾帼林、党员林等主题林,发放义务植树证书1956份。全市完成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内人工造林2080.6亩,长江西岸浮沙圩湿地公园等建成开园。
在全省率先开展湿地碳汇研究,开展石臼湖湿地碳汇监测以及认购活动,认购资金达6000多元。6个碳汇项目纳入安徽省林业碳汇项目库。在含山县褒禅山风景区设立“双碳”生态司法修复林示范基地。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调整优化林分结构,含山县、和县积极参与国家储备林试点建设,其中含山县获省农发行授信贷款15.8亿元,是全市林业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规划面积15.2万亩。
启动全市各自然保护地规划编制,采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推进编制《马鞍山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5年)》,制定全市湿地资源调查方案。严格湿地名录化管理,部署各县(区)发布一般湿地17处,总面积3.1576万亩;编制《石臼湖湿地碳汇研究》,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6.22%。聚焦深度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着力实施绿美长江生态廊道、绿美森林提升、绿美河湖、绿美村庄、绿美乡镇、绿美城市、绿美通道、绿美校园、绿色产业发展、绿美景区、绿美园区等“十一大行动”,致力实现生态优、城乡美、活力足、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深入开展长江岸线“绿化、彩化、美化”专项行动,实施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及封山育林工程,推进林相改造和林分结构改善,完成长江1公里范围内人工造林5498亩、还湿1996亩。扎实开展人工造林,完成人工造林3.6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3.31万亩、退化林修复8.75万亩、森林抚育16.6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村庄69个,市林业局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称号。
提升要素保障能力 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印发《马鞍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落实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谋划9项市级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共4类137个工程子项。有序推进省级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加快实施当涂县姑溪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姑溪河流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扎实推进矿山修复,先后实施了和县孙堡后山石料厂和市经开区原常兴采石场、团旗山矿区等17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214公顷。探索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化投资机制,总结“十四五”以来的市场化矿山修复成效,全市5个“以用定治”废弃矿山修复案例入选省自然资源厅典型案例合集。
紧抓入选全国试点城市机遇,研究制定《马鞍山市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实施意见》,明确8个方面24项工作任务。按照“全市域、全要素、全过程”原则,坚持以完善公共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导向(POD)推动城市更新和品质提升,以布设工业邻里中心优化产业园区配套为导向(IOD)推动产业园区布局优化和提质增容,以田园综合体为导向(ROD)推动乡村振兴,以生态环境为导向(EOD)推动废弃矿山修复利用和林耕增量提质等四种再开发模式。
实行“一企一策、一地一策”,综合行政、市场、司法等手段,归纳20种处置方式,摸排低效用地再开发潜力4万亩。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日益完善,在地下空间管理、多元化出让、混合用地、分宗合宗等方面制定出台了多项管理措施,有序推动了要素精准配置。
存量盘活成效显著,四年来清理并盘活闲置低效用地6.94万亩。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标准地”改革持续深化,全市已累计出让“标准地”项目387宗24688亩,其中,2022年、2023年新增工业用地实现100%标准地供应。
四年来,马鞍山市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省政府表彰,在安徽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考核中排名全省第二;博望区和当涂县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接连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均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
回首处,跋山涉水未停步;望征途,初心一如来时路。站在新的起点,全市将继续鼓劲实干,矢志不渝做好要素保障工作,为奋力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马鞍山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原文链接:https://sthjt.ah.gov.cn/hbzx/gzdt/sxdt/12254500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