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态环保“最难攻克的堡垒”,且看广西探索科技良方——看不见的地下水,治得住
广西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万峰竞秀,也孕育了隐秘而庞大的地下河系统。
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让看不见的地下水被看见、被重视、被珍惜?
8月21日,记者在河池市金城江区五圩镇三镜村砒霜厂旧址看到,这里的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改造试点项目现场的复绿草籽长出茂盛绿叶,呈现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广西借助科技力量积极探索地下水的治理难题。河池市金城江区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改造试点项目作为国内第一个针对岩溶区防渗预警课题,不但为全面推进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渗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有力技术支撑,也为美丽中国建设补齐了一个短板。
防渗工程渗漏监测与预警系统。
工作人员开展渗压计安装点位测量。河池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攻克“最难堡垒”,边研究、边治理、边探索经验
“地下水污染防治是生态环境保护最难攻克的堡垒。”2024年7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席北斗在2024年度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培训班作主题报告时坦言。
如何看待地下水治理的复杂性和严峻性?
受地下含水层岩性特性影响,地下水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隐蔽性和难恢复性。与地表水污染相比,其污染治理和修复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
在河池市,该区域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更是难上加难。其一,河池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历史悠久;其二,这里属于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地貌,全市分布了162条地下水河,1326个泉、龙潭、天窗等水点,导致地下水补给来源复杂,径流污染源途径隐蔽,污染速度快且难以治理清除。
2019年,河池市政府委托广西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连通试验,查明了金城江区五圩镇三镜村砒霜厂旧址及其东面岩溶洼地的隐患。为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开展金城江区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改造试点项目建设。2020年,该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一批49个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名单。
项目虽立项,但完成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不通水、不通电、不通信号。项目场地位于深山谷地之中,从三境砒霜厂至三境岩溶洼地之间无道路可通行,机械无法进场勘探,只能采用人工挖槽勘探,勘探手段简陋,导致原调查(人工采样)和工作方案编制可能存在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
住山谷、跨悬崖,凿山开路、过水搭桥。2021年11月至2022年3月,河池市生态环境局指导项目实施方对三镜岩溶洼地开展进场道路修建、场地补充调查、工程勘察、物探勘察、施工图设计、主体工程施工等工作。
为强化资金保障,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聚焦源头防控、地下水源保护、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并在2020年、2022年分别争取中央污染防治资金1300万元和500万元,为项目建设有序开展“输血供氧”。
“复勘结果与原工作方案部分内容存在差异,我们对原工作方案中存在的部分漏项或考虑不周问题进行了修改和优化。”河池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覃继松说,复勘结果明确了污染土壤方量、污染范围及深度,发现阻隔填埋区溶蚀裂隙发育带10处,为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摸清了底数。
带问题“挂号”,科技专家领衔现场“开方”
作为国内第一个针对岩溶区防渗预警课题,金城江区典型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改造试点项目可以“复制”的经验少之又少。
项目启动后,生态环境部土壤司、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河池市政府等部门多次到现场调研,并多次组织专家进行技术帮扶,组织开展了专家咨询会、地下水污染防渗试点项目经验交流会、“科技列车河池行”环保专家帮扶活动,精准诊断项目进展难点、堵点,定向施策项目需求。
防渗目标如何确定?“要对地质结构进行勘察,对阻隔填埋区选址进行论证,避开岩溶区地质不稳定结构。”
地下水污染防渗工程如何设计?“由于岩溶区的不稳定性,应提高地基基础的防渗系数,优化防渗结构层设计,对防渗结构基础薄弱区加强防渗设施及补漏设施建设。”
防渗工程如何平衡岩溶空腔水气压力?“需要明确污染范围及污染深度,对水文地质进行详细分析,分析落水洞是否连通。”“需要完善截排水措施,治理完成后应保证落水洞排水通畅。”
……
项目带问题“挂号”,专家领衔在现场“开方”,确保了各项技术难题得到集中解决。
此外,项目研究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地下水防渗应用等多项专业领域,这些关键技术和难题亟待研发与突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组建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专业团队,弄清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迁移规律,编制岩溶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指导典型岩溶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2020年7月、2021年1月、2022年11月,连续3年时间,针对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项目的科技需求,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多次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通过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指导帮扶工作,为地下水污染源防渗改造试点项目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技术保障。
透视污染源,促成“精准溯源+微创治理”新模式
建立了岩溶区水气压力平衡评价模型,解决和填补了目前岩溶区地下水污染源防渗工程实时动态监测和智慧监测问题,为全面推进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渗和改善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这是业内人士对于本项目的评价,认为其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
首要挑战,就是精准溯源。
“污染源难以识别,相当于打仗找不到敌人。”覃继松说,相对于地表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快速阻断污染物迁移,摸清地下水污染底数,让不可见的地下水“变可见”,是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与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
地下水治理的突破与技术进步息息相关,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涌现出不少技术新亮点、管理新模式。
地下岩溶管道复杂、水气压力随季节变化大,频繁涨缩对防渗工程结构的稳定性构成威胁。“为保障三境岩溶洼地渗改工程的稳定性,我们设置了岩溶区水气压力导排系统和自动监测与预警系统,可对地下水污染动力条件变化及防渗层完整性进行动态监控。”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土壤环境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罗栋源介绍,该系统既可有效平衡岩溶空腔水气压力,消除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对防渗工程的安全隐患,还能持续精准地自动监控地下水水质、渗透点位、水气压力等,及时开展预警和风险管理。
“这种有的放矢的,长期管控的治理模式,不仅能针对现有‘病情’对症开药,还将通过长期跟踪监测,时时在线了解治疗长效机制,集创新与科研于一体,为以后国内外同类型‘病症’提供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覃继松介绍,该项目防渗改造成本为300多元每平方米,岩溶空腔水气压力监测与预警系统不到30万元一套,经济合理可行,为我国西南岩溶区域同类型的地下水污污染防控提供了一套很好的技术模式示范。
我国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口把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北方比例更高。而生态环境部2024年5月发布的《2023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监测的1888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中,22.2%水质为极差(V类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歌里唱的,正是千山万壑的河池喀斯特地貌。目前,该项目工作人员正在推进在线监测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扎实做好生态环境部项目终期评估审核相关工作。
如何让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治得住、管得好?或许,我们能为这项事业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借鉴。
原文链接:http://sthjt.gxzf.gov.cn/zwxx/qnyw/t1896522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