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普查,助力打好云南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对加油站进行普查
对工业源进行现场核实
云南省二污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审核普查汇总数据。
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视频会,标志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收官。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调查,是精准识别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项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对推动云南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步伐,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原野沃土,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政府把普查工作纳入云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议事日程进行研究和部署,全省上下形成“普查既是国家部署的任务,更是摸清环境家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共识,全力推进。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为用而查”“质量是生命线”“大数据、信息化”的工作理念,形成“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抓总,省级部门分工协作,省普查工作办负责实施、包片指导,州市协调,区县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层面专业优势,组建普查工作“大脑”,抓好专业融合,做好数据利用工作。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普查工作。
云南省高度重视数据质量,将质量控制工作始终贯穿普查工作全过程。按照全省“一盘棋”思想,结合不同阶段工作要求,形成了全省普查培训“三统一”模式,将工作要点、技术要求直接传达到基层一线,确保全省工作“要求一致、理解一致、尺度一致”。构建“微观+行业+过程核算+宏观”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多层次质量控制责任体系,实现四级质控及进度追踪,从制度设计上杜绝数据漏填和重复,从源头上确保填报数据完整性。
针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各节点工作量大、数据量大、时效性强、质量控制难度大的特点,云南省主动作为,立足于服务基层,全过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包括清查系统、离线坐标采集APP、工作调度系统、数据质控系统、答疑系统及电子档案系统等一整套服务于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信息系统。搭建起各级普查机构之间、普查机构与两员之间、两员与普查对象之间的桥梁纽带,将省级、州(市)级、县级及普查指导员(审核)的自查、核查功能及工作进度情况全部整合在普查系统中,操作行为全过程留痕。数据从建库、填写、审核、修改、确认等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提升了普查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
通过全省上下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以“信息系统+人工判读”为主线的质量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了云南省污染源普查数据“一个库”,建成了全省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一张图”,实现了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的目的,摸清了云南省五大源的污染源数量、结构及分布情况,掌握了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运用系统,系统包括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支持平台、成果运用平台及“一张图”、普查档案系统等部分,成为云南“智慧环保”系统中污染源监管部分的主干。
在认真总结成果同时,云南省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挖掘及运用。一是开展污染源基础信息空间差异研究,从空间层面开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的差异化研究,分析造成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奠定数据基础;二是开展污染物排放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从时间序列上回答各污染源、污染物、行业的排放量变化情况,总结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提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未来治理的重点方向;三是全面研判污染物治理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短板,提出污染治理提质增效的具体措施;四是将污染源普查成果与“三线一单”进行融合,将污染源与环境空间要求进行融合,建立“污染源—环境管控空间—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基于环境质量底线下的溯源分析,为全省水及大气环境质量研判奠定数据基础。
下一步云南将探索业务融合的大数据工作思路,尝试建立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在普查基础上融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排污许可证发放、强制性清洁审查审核、环境统计、环境监察、危险废物管理、重点监控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发布等专项工作获取的相关数据,努力实现污染源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常态化管理,为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管理提供智能化工具,助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孟广智
-->对加油站进行普查
对工业源进行现场核实
云南省二污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审核普查汇总数据。
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总结视频会,标志着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圆满收官。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国情调查,是精准识别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一项全局性和基础性工作,对推动云南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步伐,坚决保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原野沃土,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政府把普查工作纳入云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议事日程进行研究和部署,全省上下形成“普查既是国家部署的任务,更是摸清环境家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共识,全力推进。
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为用而查”“质量是生命线”“大数据、信息化”的工作理念,形成“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抓总,省级部门分工协作,省普查工作办负责实施、包片指导,州市协调,区县具体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级层面专业优势,组建普查工作“大脑”,抓好专业融合,做好数据利用工作。多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共同推动普查工作。
云南省高度重视数据质量,将质量控制工作始终贯穿普查工作全过程。按照全省“一盘棋”思想,结合不同阶段工作要求,形成了全省普查培训“三统一”模式,将工作要点、技术要求直接传达到基层一线,确保全省工作“要求一致、理解一致、尺度一致”。构建“微观+行业+过程核算+宏观”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构建多层次质量控制责任体系,实现四级质控及进度追踪,从制度设计上杜绝数据漏填和重复,从源头上确保填报数据完整性。
针对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各节点工作量大、数据量大、时效性强、质量控制难度大的特点,云南省主动作为,立足于服务基层,全过程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包括清查系统、离线坐标采集APP、工作调度系统、数据质控系统、答疑系统及电子档案系统等一整套服务于全省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信息系统。搭建起各级普查机构之间、普查机构与两员之间、两员与普查对象之间的桥梁纽带,将省级、州(市)级、县级及普查指导员(审核)的自查、核查功能及工作进度情况全部整合在普查系统中,操作行为全过程留痕。数据从建库、填写、审核、修改、确认等过程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极大提升了普查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
通过全省上下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实施以“信息系统+人工判读”为主线的质量保障机制,最终形成了云南省污染源普查数据“一个库”,建成了全省污染源空间分布情况“一张图”,实现了应查尽查、不重不漏的目的,摸清了云南省五大源的污染源数量、结构及分布情况,掌握了区域、流域、行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运用系统,系统包括云南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支持平台、成果运用平台及“一张图”、普查档案系统等部分,成为云南“智慧环保”系统中污染源监管部分的主干。
在认真总结成果同时,云南省深入开展污染源普查数据挖掘及运用。一是开展污染源基础信息空间差异研究,从空间层面开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治理水平、排放强度的差异化研究,分析造成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奠定数据基础;二是开展污染物排放的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从时间序列上回答各污染源、污染物、行业的排放量变化情况,总结生态保护取得的成就,提出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未来治理的重点方向;三是全面研判污染物治理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短板,提出污染治理提质增效的具体措施;四是将污染源普查成果与“三线一单”进行融合,将污染源与环境空间要求进行融合,建立“污染源—环境管控空间—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展基于环境质量底线下的溯源分析,为全省水及大气环境质量研判奠定数据基础。
下一步云南将探索业务融合的大数据工作思路,尝试建立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在普查基础上融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排污许可证发放、强制性清洁审查审核、环境统计、环境监察、危险废物管理、重点监控污染源自行监测信息发布等专项工作获取的相关数据,努力实现污染源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常态化管理,为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管理提供智能化工具,助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孟广智
原文链接:http://sthjt.yn.gov.cn/hjxx/202101/t20210106_21064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