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福建生态环境监管“动起来”“活起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福建省创新思路,着力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全面动态化,生态环保重心由“末端治理”向“全程管控”转变,生态环保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转变,力求联动更高效,治污更精准,服务更贴心。
从顶层到基层,联动更高效
日前,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与漳州市政府及市直相关部门通过生态云平台就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情况进行在线会商。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付朝阳直接连线问题整改现场的有关部门负责人,随机抽查调度整改工作进展和“12369”环保举报热线投诉件办理等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以‘一市一会商’形式,对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把脉会诊、开方抓药,形式新颖、务实高效。”漳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德表示。
作为生态“优等生”,福建省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维护和拓展生态环境优势,面临诸多攻坚难点和压力。如何化解压力,攻克难点?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与整体性,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要求。”付朝阳表示。
针对力量不足、监管薄弱、末梢不畅、互动不强、层级过多等传统监管模式弊端,福建坚持全省一盘棋、突出技术一体化,打造全省共建、共享、共用的生态云平台,打通监管全流程,实现生态环境监管转型升级,成为近年来福建省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新路。
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数据共享体系,形成业务大融合。截至目前,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已汇聚从生态环境部到企业的纵向数据和省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等21个部门的横向信息,数据量共132类813T。
构建“一张图”,针对原来一个业务系统一张图、应用割裂的问题,福建省以高精度天地图为统一底图,整合关联、分层叠加水、大气、土壤等108个专题图层,打造可支撑全省生态环境科学决策、精准监管、高效服务的“电子沙盘”,形成“一张图+N应用”的架构体系。
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是指挥中心。福建改变过去行政层级过多、层层部署的做法,开发生态云实时决策“驾驶舱”,以问题为中心,一竿子插到底。从顶层到基层,跨地域、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一体化”互动正成为现实,让生态环境监管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2019年,福建九市一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为98.4%,12条主要河流优良水质比例为96.5%;据中国工程院发布全国生态文明指数,福建省排名第一;万元GDP排放强度仅为全国一半。
从源头到“末梢”,治污更精细
在瀚蓝(南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一袋袋危险废物过磅称重后打上二维码……视频画面同步上传至福建省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平台。
“有图有真相、监管全天候。”省生态环境厅固化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危废类别、重量、安全防范措施等信息。即使危废运输车在路上跑,只要打开电脑,通过平台调阅运输车辆的GPS轨迹,就可核查危险废物的运输情况,就像交警抓违章一样,使监管更加“耳聪目明”。
着眼问题、立足需求、紧扣效果,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精细监管,这样的做法在福建不断创新。
去年11月,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领取了福建省第一个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身份证”。
非道路移动机械是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特别是臭氧污染的重要来源,一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几十辆甚至上百辆小汽车的排放量。“以前挖掘机、起重机等非道路移动机械底数不清、机动性强,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监控监管手段,现在有了随车携带的环保‘身份证’,监管更精准。”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处长叶大仕介绍,福建省率先实行城市建成区内的非道路移动机械“一机一码”,即每一台在用非道路移动机械都有唯一的环保号码(包括环保标牌与信息采集卡),相当于环保身份证,截至目前,全省已发放6万多张环保身份证。
环境监管向更加注重源头防控转变,向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综合整治转变,形成系统诊断治理方案。打通监管末梢,形成触角全覆盖、反应及时、响应高效的监管天网。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监管常态化、动态化、系统化,让决策、监管、服务等关键要素融为一体,使污染攻坚战作战能力更强了。”
据了解,2019年,福建省通过自动识别预警、热点网格、走航分析等,分地市精准确定“黑白灰”名单进行点穴式精细管控,在错峰生产企业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全省大气联防联控应对成功率达75%,减少污染天数60%以上。
从制度到效能,被动变主动
“根据水质监测结果,漳州诏安县赤水溪水质状况若不加以改善,年末将扣减已经拨付的奖补资金……”从2018年下半年起,实行小流域动态预警,将每次的小流域水质监测结果和奖惩资金相挂钩,向地市政府动态预警奖补资金预期奖惩情况。
这样的机制让基层工作人员拍手叫好,“以前年初预安排、年末再清算、年底来考核,基层压力大,还被动。现在的环境预警不仅起到警示作用,还能更好地发挥奖补资金的正向激励作用,变被动应对为主动作为。”
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任重道远,老办法不灵、硬办法不行的现象时有出现。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加快形成由环保倒逼发展转向激励发展的体制机制,是福建不断探索的命题。
如何帮助企业轻装上阵、绿色领跑?如果只是倒逼和督促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难免会让企业产生“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的应付心态。福建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推着走”为“自己走”,帮助企业走出“不想治”“不会治”的困局。
打造全国首个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完善一站式网上办理,不仅有政策指导、有亲情提醒、有咨询互动,也有治理方案。让企业对“应该做什么”更加明晰,提升企业自我环境管理水平。企业在整改中遇到政策和技术不懂怎么办?平台开通企业反馈通道,企业遇到困难问题可以及时寻求帮助,由专家 “把脉问诊”,提供最优治理方案。“有了新平台,责任清单一目了然,企业主体责任更清晰,发现问题更及时,再也不会心里没底了。”三钢集团高级工程师任成忠说。在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上,如今已注册企业用户2万余家。
建立激励发展的差别化管理体制机制。环境信用随时评,实现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自动化,企业信用评价动态化,评价结果显示常态化、动态化和评价结果应用高效化。治污主体责任落实得好不好,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收到环境信用动态评价等级为“良好”,银行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加大对这家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较评价前增加了7000万元。
实施分级管理,对环境管理水平较高、诚信良好的企业,减少现场检查频次,不搞“一刀切”;而对环境管理水平较差、诚信不良的企业,精准“切一刀”。“企业从漠视污染、消极治理、被动应付向重视环保、清洁生产、主动减排转变,守法更自觉。”省环境监察总队副总队长彭守虎表示,引导企业变被动监管为主动自律,绿色发展才会更有动力和底气。
在环境治理中,改变以往关注末端多一些、关注源头少一些;行政手段多一些、经济技术及综合措施少一些的“两多两少”的局面,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精准施策的现代化环境治理模式正在福建落地开花。(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魏然)
-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2024-12-25
- 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化...2024-12-25
-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办公室...2024-12-25
-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2...2024-12-25
-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开...2024-12-25
- 简明问答:北京市生态环...2024-12-25
- 关于同意徐大堡核电厂3...2024-12-25
- 关于印发第二批生态质量...2024-12-25
- 关于公布第二批通过评估...2024-12-25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2025-02-05
- 强化重点单位污染源自动...2024-12-26
- 自治区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领导看...2024-12-26
- 自治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2024-12-26
- 自治区污染物监控中心技...2024-12-26
- 自治区完成重点排放单位...2024-12-26
- 深入开展宪法入企,助力...2024-12-26
-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环评文...2024-12-2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2-18
-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以“四...2024-12-16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1-08
-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2024-11-08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紫外...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生态...2024-10-14
- 市生态环境局2024年...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碳排...2024-10-14
- 我市发布地方标准《建设...20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