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环保内参!
当前所在:首页 > 投诉举报

长江白鲟灭绝,鱼要放生,人要反思!

发布时间:2020-02-11来源: 作者:

  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

  龙喙之鱼——白鲟,已成为传说,后人无法再见!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640.webp.jpg

  死亡的长江白鲟 (资料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640.webp (1).jpg

  “千斤腊子,万斤象。”“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11年前,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十六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

  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水利工程是祸首,酷渔乱捕是帮凶。

  640.webp (2).jpg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全长达6300 km。长江是一条生命之河,它的活力来自于干流、支流、湖泊和湿地的血脉沟通形成的独特生命系统。

  长江中下游,湖泊星罗棋布,并与江河相连,生活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鱀豚和江豚。沿江大建闸节制,除鄱阳湖和洞庭湖外。绝大多数湖泊失去了与长江的自然联系。

  江湖阻隔,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认为,1950年代以来,洞庭湖和鄱阳湖的渔产量分别在2~4万t之间徘徊,长江干流的饵料生物丰度不足两湖的1/7,因此干流对物种的承载力十分有限,以鱼为生的白鱀豚和江豚种群的衰退属于情理之中,加上酷捕误杀,白暨豚已经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

  640.webp (3).jpg

  已宣布灭绝的白暨豚(资料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的河流政策却一味地追求河流的利用价值,因此建设的大坝超过了22000座,占全世界大坝总数的46%。

  人类大修堤坝与节制闸,一方面控制洪水泛滥,另一方面利于在湖泊中的渔业养殖,其结果是,除了洞庭湖和鄱阳湖外,几乎所有的湖泊都与长江切断了自然联系.。

  对不能控制的干支流和大型通江湖泊,长期酷渔滥捕, 这一系列人类活动虽然满足了我们巨大的利益需求,但也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使一些物种纷纷走向灭绝之路。

  640.webp.jpg

  长江在哭泣。即使在长江干流十年禁渔也难有根本改观,如果鄱阳湖和洞庭湖相继建闸,将使长江中下游的渔业资源量进一步衰退。江豚的灭绝在所难免,其它物种的灭绝将难以预料。

  在谢平看来,节制闸和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贡献”了70%,酷渔乱捕等其它因素“贡献”了30%.所谓的生态调度、鱼道或人工放流等也难以拯救膏肓之疾。长江上游建有1万多座水坝,大部分鱼类的生存受到威胁。上游建大坝的阻挡了鲟鱼和胭脂鱼等的生殖洄游通道,白鲟的灭绝早在预料之中,中华鲟的灭绝已近在咫尺。

  中华鲟是世界上现存27种鲟鱼中的珍稀种类,为全球分布最南的鲟种,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有“活化石”之称。因过度捕捞、水利工程、水质污染等原因,中华鲟资源严重衰竭,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易危种。

  由于过度捕捞等影响,近三十年来中华鲟资源严重衰竭,分布地缩减过半。而黄河、闽江均已绝迹,珠江数量极少。目前中华鲟主要分布于我国近海及长江,其中,仅长江还维持有一定数量的中华鲟。

  即将失守的最后阵地——洞庭湖和鄱阳湖。

  处在濒危的还有江豚。江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域,距今已存活约2500万年,被称为“水中大熊猫”。老渔民视江豚为“湖神”——每到变天或湖面刮大风之际,江豚定会在浩瀚的湖面上来回跳跃,成群结队。透过这一特殊信号,渔民们能择机安全返航。

  如今,这些“湖神”却自身难保。近20年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科学家们甚至担心,长江江豚或将重蹈白鳍豚“功能性灭绝”覆辙,成为下一个灭绝的淡水豚类。

  豚的哀嚎——饥饿与误杀。

  江豚是旗舰性物种,如果江豚连续死亡或者灭绝,将引起一场生态灾难,因为作为食物链的顶层,不适合江豚生存的地方,肯定也不适合其他生物生存。

  640.webp (1).jpg

  危在旦夕濒临灭绝的江豚 (资料图 )

  如今,很多环保人士担心洞庭湖的珍稀动植物,会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目前白鹤、白枕鹤、白鹳、黑鹳、小天鹅、中华秋沙鸭、中华鲟等物种也濒临灭绝。

  养蟹的高网阻断了鸟类滑翔的空间,倾倒的生活垃圾污染了水体,饲养珍珠的塑料瓶密布湖面。一个又一个的迷魂阵紧挨着,益阳南县的大通湖与洞庭湖的联系已被隔断,野生鱼越来越少,一网打上20斤的鲤鱼这种事只可能在养鱼场看见了。

  洞庭湖是整个长江中下游,真正空湖待蓄发挥调蓄长江洪水的湖。

  30多年前,洞庭湖有鱼类120多种,现在常见的只有10多种了,受三峡大坝阻隔,洞庭湖鲔鱼等海、淡水洄游的鱼类几乎绝迹。随着洞庭湖资源持续衰退,渔民有效捕捞时间只及正常年份的1/3。

  长江珍稀鱼类中比较著名的有“长江三鲜”(河豚、刀鱼和鲥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江鲈鱼、胭脂鱼。目前这些鱼类中大多数在长江流域的资源量已经极低,处于易危、濒危状态,甚至已经绝迹。

  长江刀鱼曾经占到了长江鱼类捕捞量的35%到50%,1973年时长江流域长江刀鱼产量达到3750吨,1999年产量还能达到900吨左右,2011年时长江刀鱼产量已不足60吨,而到了现在,渔民间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即“半天才能够捞上两条刀鱼,而且规格很小”。

  历史数据表明,1959年时长江江苏段河豚产量为409吨,而最高年份河豚产量曾高达1500吨。之后野生河豚一度从长江中消失,而如今通过每年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现已每年能够捕捞到100条以上。

  1962年以前长江鲥鱼每年的捕捞量在300~500吨左右,1971年仅为70吨左右,而1974年达到产量的最高峰,为1575吨,随后长江鲥鱼产量骤降,1980年时产量为136吨,而仅仅过了7年,1987年时产量已不足10吨。到了90年代,鲥鱼基本从长江中绝迹。

  一句话,长江三鲜几乎已经绝迹湮灭。

  现在的“洞庭鱼米乡”不仅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鱼类难得一见,就连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都已形不成鱼汛,捕捞量由1962年的9500吨减少到现在的不到3000吨。

  “洞庭湖是个过水湖,鱼也是过水的鱼,我们不捞,也要被下游的人给捞光的,还不如自己捞呢。”渔民的发言,反映了湖泊自然资源利用竞争的事实。

  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长江珍稀鱼类,曾经也是渔民们在长江中的重要捕捞对象。

  640.webp (2).jpg

  网围洞庭 涸泽而渔

  每年,东洞庭湖上有来自湘、鄂、川、渝、皖、赣、苏、浙、鲁等9省份56县7000多艘捕鱼船,1万多渔民在此生产生活,这个数字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这些渔民85%拥有迷魂阵、布围子、深水张网等工具,再加上电、毒、炸等掠夺式毁灭性的捕鱼方式,鱼类“祖孙三代”都被一网打尽了。

  640.webp.jpg

  洞庭湖迷魂阵—鱼类的智商玩不过人类

  江豚是吃鱼的动物,现在洞庭湖四处可见成排的渔网,虽然湖中的鱼不至于被捕捞殆尽,但是“人豚争鱼”的现象颇为严重。一种赶尽杀绝的捕捞方式应运而生,那就是“电打鱼”。从三江口、洞庭湖盆内沟渠壕沟到四水入湖口的所有的航道里,几乎都能够看到电打渔船的身影。

  很多船只干脆就完全改装成电打船,所过之处,不论大小,不管鱼虾还是螺蚌尽数遭殃,即使江豚也无法避免。

  曾经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如今早已没有往日风光,萎缩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然淤积,二是人类围垦。

  人类围垦所致的湖面缩小是自然淤积的3倍。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当洞庭渔民张厚义还是十几岁的毛头小伙儿时,就加入了围垦洞庭湖的建设大军。当时为了大力发展农业,提倡与天争田。土地不够用,怎么办?填湖!仅50年代即围垦1433平方公里,六七十年代又围垦246平方公里。由于连年围垦,洞庭湖到1980年湖面已缩小为2740平方公里,将“中国第一淡水湖”的交椅拱手让给鄱阳湖。

  自然淤积背后也隐现“人为活动”的身影。由于洞庭湖入湖的各条河流上游出现乱砍滥伐的现象,引起水土流失,给洞庭湖带来大量泥沙。洞庭湖因泥沙淤塞而变小变浅了,东洞庭湖平均水深只有0.26米,很多滩涂严重陆地化。

  洞庭湖区的华容、南县、安乡等地是“水窝子里没水吃”。

  在GDP与环保的选择中,当地主政官员选择了眼前利益,农业资源加工、纺织、造纸、轻化企业的污染蚕食了洞庭湖的水质。东洞庭湖每年排入的污水有1.5亿吨之多。

  如岳阳曾经有一家药业集团和氮肥厂共同排污口,每天排入东洞庭湖的废水多达2万吨,造成东洞庭湖每年死亡鱼卵约1.8亿粒。

  长江在哭泣。源头,生态脆弱。上游,水电疯狂。中下游,枝叶断裂。

  640.webp (1).jpg

  ( 摘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研究员学术论文配图)

  水利工程能为人类带来诸多益处——发电、防洪、航运、供水、渔业、娱乐。但同时也会使鱼类失去行为刺激、阻断洄游通道、失去产卵场、卵和幼鱼的存活率降低、饵料生物减少。

  我们对水电的过度追求,导致长江上游被数以万计的水坝,肢解得零零碎碎。

  其结果,自然原始的长江水生态系统被折腾得面目全非,物种纷纷濒危,生物多样性面临空前的危机。

  我们期待官方治理中,能够充分考虑 “为河流让出空间”、“为洪水让出空间”、“建立河流绿色走廊”,恢复健康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

  竭泽而渔,则天下无鱼。

  如利奥波德所言,我们的自大和完美的社会,现在就像一个忧郁病患者,它是那样为其自身的经济健康而困扰着,结果反而失去了保护其健康的能力。

  再不行动,我们很难恢复长江原来的自然生命网络!

  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再不保护长江鱼类基因库,将无鱼可吃!

  (编辑:逍遥客)

三农项目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广告服务 投稿服务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环保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环保内参 huanbaonc.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019387、010-80440269、010-69945235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 qgsndy@163.com 客服QQ : 2909421493 通联QQ : 213552413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